高考网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上海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西藏

四川 - 重庆 - 贵州 - 云南 - 黑龙江 - 辽宁 - 吉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陕西 - 甘肃 - 新疆 - 青海 - 宁夏 - 全国

  • 2017年山东省高考地理练习(2):城市化及其影响

  •  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

    A.城市人口规模扩大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D.形成城市带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城市规模扩大。选择B项。

    2.从1990年到2008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  )

    A.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B.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C.为了缓解市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D.郊区劳动力素质高

    答案 D

    解析 工业由市中心移向郊区的原因一方面是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是改善城市环境,再加上交通的发展。所以不可能的是郊区劳动力素质高。选择D项。

    读“我国某城市市区与郊区近地面等温线空间分布示意图(单位:℃)”,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该城市市区与郊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温差最大不超过4 ℃

    ②温差最大不超过5 ℃

    ③只考虑温度因素N点近地面的风向为东南风 ④只考虑温度因素N点近地面的风向为西北风 ⑤市区降水量小于郊区 ⑥市区降水量大于郊区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答案 C

    解析 该城市市区与郊区的温差介于3 ℃至5 ℃之间,气温较高处形成低气压,气温较低处形成高气压,结合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判断风向;市区气流上升强烈且凝结核较多,降水量大于郊区。

    4.造成该城市近地面等温线由市区向郊区有规律变化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

    A.人为热排放 B.城市建筑密度

    C.工业活动 D.纬度差异

    答案 D

    解析 市区工业、交通、生活等人类活动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城市建筑物密集,热容量小,白天增温快,使市区气温高于郊区气温。

    [考法综述] 城市化及问题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对城市化进程的考查,主要考查城市化的特点和差异;对城市化问题的考查,偏重于环境问题。关键是理解城市化的特点及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命题法1 城市化进程判断典例1   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  )

    A.2千米附近 B.4千米附近

    C.8千米附近 D.10千米附近

    (2)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

    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

    [解析] (1)本题考查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和读图比较分析能力。读图,根据不同距离处两条曲线的差值可判断,2010年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千米和4千米处比1990年减少,A、B项错误。10千米处与8千米处相比,10千米处两线差值更大,故D项正确。(2)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A项错误。由图可知,该时间段郊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加,而市中心及附近人口密度不断降低,是由于城市中心地区以商业等活动为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断调整的反映,D项正确,但不能表示城市等级提高,C项错误。城市中心商业活动发展,地租水平也会不断提高,B项错误。

    [答案] (1)D (2)D、

    【解题法】 城市化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来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通常以过程图、坐标图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对比。对于该类示意图判读,主要应把握“三判断”:

    1.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从图示中直接判断城市化的特点。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①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规模的变化;②注意观察城市数量的变化;③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的变化;④是否形成城市带等。如下图,对比四幅图我们可以直接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由孤立的城市发展形成城市群。

    (2)深入分析隐含的信息。如下面某地区A、B两个城市城市化发展过程示意图中隐含的信息: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进一步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主要沿河流向外扩展,河流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两城市相互连接形成城市群带;城市的功能分区日益明显。

    2.判断城市化进程及阶段

    根据图示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特征,可以判断城市化的阶段及进程。如上图,根据城区面积的变化和人口密度的变化可判断阶段Ⅱ为郊区城市化阶段。

    (1)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如下图城市化进程为a-c-d-b。

    (2)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化阶段。下图中E到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以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判断城市化地区差异

    城市化存在地区差异,要把握不同地区的特征进行判断,发达国家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判断甲表示发达国家和地区,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命题法2 城市化的差异

    典例2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解析] (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城镇化率为60%~70%,则此时该国乡村人口比重最小,为30%~40%。(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城镇化率最低,但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说明该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可能为中国。此期间,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人口已进入“低增长”阶段;逆城市化主要出现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此时我国尚未出现明显的逆城市化现象;和其他三国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发展速度较快。

    [答案] (1)B (2)A

    【解题法】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世纪~20世纪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城市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命题法3 城市化的影响

    典例3   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

    [解析] (1)读图可知,该市林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2006至2009年,该市水域面积扩大,可排除B选项;2006至2009年,该市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可排除C选项;2003至2013年,该市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主要是城市扩张使得大量耕地被占用所致。故D选项正确。(2)读图可知,该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这意味着地面硬化面积增加,将使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排除A选项;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意味着城市面积扩大,居民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的平均距离将增大,因此平均通勤距离将延长,排除B选项;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城市中人类活动增加,将使城市“热岛”效应增强,C选项正确;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原有物种的数量和分布将受到影响,同时城市绿化建设将引入一部分外来物种,因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排除D选项。

    [答案] (1)D (2)C

    【解题法】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随着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的急剧扩大,会出现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常见的城市化问题和一般的治理措施如下所示:

    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完成1~2题。

    1.上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

    A.8:00 B.12:00

    C.14:00 D.18:00

    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现象是由人口居住在郊区而在城区上班造成的。图中拥挤路段分布在环线与放射线交会处及进城放射线路的右侧车道,故图示时刻最可能为上班时间,即8:00。12:00、14:00人口集中在中心城区内,郊区路段一般不会拥挤。18:00为下班时间,此时城市中心地区人口向郊区流动,出城的右侧车道拥堵的可能性大。

    2.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

    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答案 D

    解析 如果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而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会加重“钟摆”交通现象;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和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会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向中心城区,从而加重“钟摆”交通现象;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郊区流向城市的人口,从而缓解“钟摆”交通现象。

    下图表示H市人口密度在15年间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题。

    3.结合图中信息推断,该市人口状况发生的变化是(  )

    A.西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最多

    B.全市人口密度增加

    C.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有所降低

    D.东部人口增长较慢

    答案 B

    解析 从H市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东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和西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均多于西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该市市中心和边缘地带人口密度都有所增加,可判断全市人口密度增加。

    4.夏季,我国部分城市城区常因暴雨而出现积水成灾的内涝现象。下列措施中,对减轻此类灾害基本无效的是(  )

    A.优化城区雨污管网 B.加高城区防洪大堤

    C.扩大城区湖泊面积 D.疏浚城区河流水道

    答案 B

    解析 优化城区雨污管网和疏浚城区河流水道可以在城区出现暴雨时快速排出积水;扩大城区湖泊面积可以增加湖泊蓄水量,在出现暴雨时减轻城区雨污管网的压力,减少内涝现象的发生;加高城区防洪大堤并不能解决城区积水排放问题。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下图)。据此完成5~6题。

    5.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珠三角的城市化过程。图中显示农民自建的“握手楼”楼层高、房间多,不可能为自住考虑,也不适宜外来人口长期定居;“握手楼”位于珠三角某中心城市周边,利于外来人口租住,故其直接目的应是出租房屋以增加收入。故D项正确。

    6.“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化的影响。“握手楼”吸引城区人口居住,主要原因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区人口多,对住房需求量大,但由于房价昂贵大量人员购房能力不足,故B项正确。

    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  )

    A.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

    D.各国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始终高于美国,但城市化速度并非始终高于美国,A、B项错误;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且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C项正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D项错误。

    8.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个国家城市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有(  )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城市土地价格上涨

    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答案 C

    解析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土地价格上涨;随着城市化的高水平发展,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大,相应地,第一、二产业比重不断减小;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境质量得以改善。

    9.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改革开放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982年的117.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554.69亿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说明交通条件改善对福建省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答案 加强了区域内外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等级提升,布局合理,沿海地区城市密集,城市等级体系更加完善。

    解析 交通条件改善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可结合城市化的表现与作用,从城市数量、规模、人口迁移方向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分析解答。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面积空间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集中区由市中心向外依次是(  )

    A.商业及公共服务、住宅、工业

    B.住宅、商业及公共服务、工业

    C.商业及公共服务、工业、住宅

    D.住宅、工业、商业及公共服务

    (2)距市中心4 km附近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政策、劳动力 B.市场、劳动力

    C.地价、市场 D.政策、地价

    [错答] (1)C (2)C

    [错因分析] (1)对“集中区”理解不准确;不能从曲线图上获取信息,集中区应为该种用地面积最大处。(2)不能联系城市功能区布局及特点进行分析,注意距市中心4 km处不是工业用地最集中的区域,工业用地最集中的区域应在距市中心10 km左右。

    [答案] (1)A (2)B

    [解析] (1)依据图中三条曲线的变化情况,找出主要功能用地面积最大处,即集中区;距离市中心最近的是商业及公共服务用地,其次是住宅用地,最远的是工业用地。选A。

    (2)距市中心4 km附近离市中心近,接近市场;这里是住宅用地集中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选B。






  编辑推荐: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