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上海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西藏

四川 - 重庆 - 贵州 - 云南 - 黑龙江 - 辽宁 - 吉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陕西 - 甘肃 - 新疆 - 青海 - 宁夏 - 全国

  • 2017年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重要考点: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

  •    第一章 会计电算化概述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主要涉及客观题型,单选、多选、判断。

      本章属于一般章节。

      第一节 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

      【本节要点

      会计电算化的含义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会计电算化的管理体制

      【本节内容】

      一、会计电算化的含义

      (一) 会计数据处理的发展阶段

      1.手工处理阶段(算盘、计算器)

      2.机械式处理阶段(穿孔卡片系统、我国没有经历此阶段)

      3.电算化处理阶段(计算机硬件、软件)

      (二)会计电算化的含义

      狭义: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简称会计电算化。

      广义:是指与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软件开发与应用、人才培养、发展规划、制度建设、软件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等。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阶段

      (一)模拟手工记账的探索起步阶段

      1.“会计电算化”的产生

      1981年8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2.相关概念

      会计信息化:

      是指会计工作与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即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更好地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极大地提高会计工作的效能和水平。

      会计电算化:

      是会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是会计信息化的基础工作。

      3.基本特征

      是采用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并开发企业自身的“账务处理系统”。虽然数据库等工具已开始被引入会计工作,但各单位开展这些工作的出发点主要还是为了让会计人员从复杂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劳动效率和信息输出速度,并没有主动将其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缺点:

      不能实现最大限度的数据共享,容易造成电算化会计数据资源的浪费,也无法实现电算化的会计信息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进行有效融合。

      5.法规

      财政部先后于1989年底和1990年7月,颁布了《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和《关于会计核算软件评审问题的补充规定(试行)》两个文件,确定了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制度和标准。

      (二)与其他业务结合的推广发展阶段

      1.基本特征

      在这一阶段,企业积极研究对传统会计组织的业务处理流程的重新调整,从而实现企业内部以会计核算系统为核心的信息集成化,其主要特征为在企业组织内部实现会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一体化,并在两者之间实现无缝联结,使会计信息和业务信息能够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优势:

      信息集成的结果是信息的有效共享和利用,所有相关原始数据只要输入一次,就能做到分次或多次利用,既减少了数据输入的工作量,又实现了数据的一致性,还保证了数据的共享性。

      2.法规

      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开始蓬勃发展。为正确引导企业实施电算化、指引软件开发公司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电算化软件,财政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启动了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审批工作,有力地推进了我国会计软件行业产业化、规范化发展的进程。

      3.会计电算化的三个层次

      按提供信息的层次和深度划分:

      会计核算电算化是会计电算化的初级阶段,主要是运用计算机代替手工核算,完成初始化和日常的会计核算业务。

      会计管理电算化是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基础上,利用会计核算系统提供的数据和其他有关信息,借助计算机会计管理软件提供的功能和其他信息。会计管理电算化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会计预测、编制财务计划、进行财务控制和开展会计分析等。

      会计决策电算化是会计电算化的高级阶段,它是在会计管理电算化系统提供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的数据和信息,借助于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决策者制定科学的决策方案。

      (三)引入会计专业判断的渗透融合阶段

      借助会计准则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渗透融合,企业具备了进一步优化重组其管理流程的能力。一些大型企业大幅减少了核算层次,规范了资金账户管理,缩短了提交财务会计报告的时间,甚至改革了内部财务会计机构设置,真正使会计人员从繁琐低效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加强内部控制等工作中。

      (四)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建立ERP系统的集成管理阶段

      1.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006年7月,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六部委联合发起成立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并于2008年6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该委员会加紧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评价指引、鉴证指引。

      2.构建与内部控制紧密结合的ERP系统

      为适应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新要求,防范风险,加强管理,提高竞争力,企业开始全面、系统地依托其既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构建与内部控制紧密结合的ERP系统,将企业的管理工作全面集成,从而实现会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信息化。目前,这一阶段尚在进行中,但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例如,有的特大型企业已利用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集成会计信息系统,成功地将全部报表编制工作集中到总部一级。

      3.XBRL应用

      同时,财政部还积极研究构建会计信息化的社会平台,以方便企业会计信息化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再开发和利用。进入21世纪之后,可扩展业务报告语言(XBRL)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跨平台操作、专门应用于财务报告编制、披露和使用的计算机语言,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应用。这种语言能从根本上实现数据的集成与最大化利用,会计信息数出一门、资料共享将成为现实。

      4.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

      从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会计信息化是一次质的飞跃。会计电算化解决的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工作的相关问题。会计信息化则是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础上,以构建和实施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为指引,集成管理企业的各种资源和信息。由此可见,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和基础工作。

      三、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1.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

      (1)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除会计凭证由人工录入和审核外,其余各项工作都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会计人员可以从繁重的记账、算账、报账任务中解脱出来,凭借计算机的自动化处理,能及时完成各项会计核算任务,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2)缩短了会计数据处理的周期,提高了会计数据的时效性。

      (3)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2.提高了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三点)

      (1)为从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创造了条件。

      (2)为从事后管理向事中控制、实现预测转变创造了条件。

      (3)为企业全面管理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3.推动会计技术、方法、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促进会计工作进一步发展。

      四、会计电算化的管理体制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管理包括国家的宏观管理和企事业单位计算机系统的微观管理两方面。

      1.宏观管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宏观管理是指各级财政部门和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对全国和本地区会计电算化工作实行的综合管理。

      (1)制定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2)加强会计核算软件管理,对会计核算软件及生成的会计资料是否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情况实施监督。

      (3)加强会计软件电算化管理制度的建设。

      (4)加强会计电算化的组织、领导,引导基层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5)组织和管理电算化人才培训工作。

      2.微观管理。

      (1)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

      (2)日常操作管理。

      (3)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系统维护管理。

      (4)会计档案管理。






  编辑推荐: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