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上海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西藏

四川 - 重庆 - 贵州 - 云南 - 黑龙江 - 辽宁 - 吉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陕西 - 甘肃 - 新疆 - 青海 - 宁夏 - 全国

  • 2017年自学考试《个性心理学》章节串讲:第15章

  • 自学考试《个性心理学》章节串讲:第15章

      第十六章 个性发展理论

      本章历年试题概率分布:单选1题,多选1题。

      艾里克森的个性形成理论与弗洛伊德个性发展理论的异同

      艾里克森个性形成理论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但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所修正,也可以说艾里克森的个性形成理论是对弗洛伊德个性理论的发展和继承。

      第一、 对个性的动力理解方面。弗洛伊德的生物欲望说主张性本能的冲动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动力。他把社会机能只看成是起限制和检验“欲望”在个性中的积极性作用。艾里克森虽然承认生物本能的动力性,但他把生物本能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他认为,个人欲望的满足方式,以及由于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冲突程度,都因社会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差异。

      第二、 关于自我同一性问题。艾里克森提出了青春期是获得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时期。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四五岁时知道了男女的区别,显现出生来就有的好奇心以及内心怀有的空想。因而发生乱伦之爱。这种伊底普斯情结,即是同一性的表现。

      第三、 在个性发展阶段划分方面。弗洛伊德把个性的发展归之于性心理的发展,他臆造出性的发展特点,并按照这些特点划分为个性发展的三个阶段。艾里克森则认为,划分个性的发展不能只考虑生理因素,在考虑生物本能欲望的同时,也必须注意社会性在个性发展中的意义。因此,划分个性发展阶段就不能不考虑各个阶段的社会性特征,基于这种思想,艾里克森把个性品质的发展,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八个阶段,他称之为人生周期。

      如果说弗洛伊德认为个性的发展终止于青年期,那么,艾里克森则认为个性发展要经历从出生到晚年。他认为,每个阶段的任务在于完成该阶段的个性积极品质,避免由于发展“危机”而带来的消极品质。

      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概念指的是什么:

      所谓自我同一性其本来的意思是证明身份。艾里克森提出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个体作为主体性存在的证明,个体能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使个体成为不同于他人的独自具有的统一风格的自我。

      班杜拉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

      模仿是指对模型的效法过程;认同是学习行为的内化过程,是深一层的模仿。个人对模型的行为经模仿而内化为认同之后,的行为即成为他的个性的一部分。

      自我实现就是说,个人在不排斥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原则下充分发挥自己,充实自己,达到尽善尽美,即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完整的个性。

      简评班杜拉的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理论:

      班杜拉认为社会行为是以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方式相互决定的。通过认知结构的发展和自我控制,人在影响环境的同时,也受环境影响,每个人的个性特征正是这种个人与环境变量的持续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理论有丰富的辩证思想。他们非常重视对观察学习的性质、过程、榜样的作用、强化的种类与作用等具体问题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非常严谨,试图经数量化与控制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个性。从方法论角度也具有一定科学价值。此外,在行为的矫正实践中他们也取得了较大成就。

      但是,这种理论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强调个性的可变性,忽视个性的稳定性。他们认为一致性的行为是存在的,但不承认这是由于个性的相对稳定性造成的行为的相对稳定性,而认为是由于对类似学习进行概括的结果。在这里,他把个性和行为对立起来了,又回到行为派的老路。他们重视环境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但不提年龄差异,似乎环境相同,不分年龄大小其行为也就相同;他们关心个性形成中的社会环境作用,通过研究试图找出个人差异的环境因素,但没有具体探讨理解、期待、自我调节等心理环节的产生和形成,以及它如何综合起作用去影响个性,更没有探讨个性差异对学习行为发展的影响。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包括哪些需要?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马斯洛为了进一步说明“自我实现”的潜能发展趋向,提出了需要层次说。他认为在个体的个性中,包括不同的需要层次,这些层次由低向高发展。当基本的需要满足后就会产生上一个层次的需要,直到需要层次的顶峰。

      最初,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也是最基层的需要。指食物、性、母性等生理动机。这种需要比较强烈,它往往比其他需要占优势,而成为其他需要的基础。

      第二层是安全的需要。当生理需要得到相当满足之后,便随之产生安全的需要。

      第三层是爱与归属需要。当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满足时,个体就开始渴求与别人接触,并和别人发生亲密的关系。

      第四层是尊重的需要。人生活在社会中,渴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使自己既受到社会和别人尊重,自己也能尊重别人。

      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上述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就进入活跃期。

      在此之后,马斯洛在他的《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增加了“知的需要”和“求美的需要”,把需要由五个层次修改为七个层次。

      马斯洛把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这四种需要称为缺失需要,它们如果得不到满足,将会使满足这些需要的动机增强。他把求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三种需要看作是高级需要,称之为生长的需要。它们与下面四层需要不同,不依靠别人得到满足,而是依靠自己和“无人”的环境实现的。这些高级需要得到满足,并不意味着动机的停止,而是动机水平进一步的提高。
    1970年,马斯洛把需要又归纳为三大层次,并在其上添加一个超级需要。

      按照马斯洛的意见,从需要层次来说,必须先满足基本需要,然后是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最后才能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

      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以及它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需要层次理论的积极因素,及它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首先,他的层次说的核心是人的本质的实现,把个性形成看作是由低级层次向高级层次发展的动态结构,认为人有能力自我实现和自我完成。马斯洛在这里试图解决内因和外部条件关系,主观能动性和环境关系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这有积极意义。

      其次,这种理论强调了人类行为动机的复杂性。马斯洛的个性动机理论较之传统心理学中的本能论和内驱力理论都有进步意义。

      再次,这种理论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实际。如在企业管理方面,生产指挥者改变阻碍自我实现的不利因素,充分发挥人的才能的理论;通过恰当的内在奖励和惩罚,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理论,都被广泛采用。如在教育方面,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根据自尊和他尊的需要,昼避免獐有受歧视、孤独、焦虑等心态产生,对儿童多给予关心和尊重,恰当地运用赞许和承认来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对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之处:

      其一,自我实现的理论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色彩,把人的个性形成模式化、固定化,强调需要层次的普遍性和天然性,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性,认为在个人的所有需要都得到满足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才活跃起来。这是不完全符合实际的。

      其二,自我实现论过分强调个性形成中的潜能或需要的作用,把自我实现和为达到目的所进行的创造活动当作人的自然能力的结果。

      其三,马斯洛的理论是不讲动机斗争和需要之间的矛盾的。 






  编辑推荐: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