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上海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西藏

四川 - 重庆 - 贵州 - 云南 - 黑龙江 - 辽宁 - 吉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陕西 - 甘肃 - 新疆 - 青海 - 宁夏 - 全国

  • 2017年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章节练习题:第四章

  •   一、填空题

      1、认知失调理论首先是由(费斯汀格)提出来的。

      2、认知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认知无关、(认知协调)和(认知失调)。

      3、“纽约到巴黎有4800多公里”与“北京今天下雨”之间的认知关系属于(认知无关)。

      4、认知失调程度与不一致认知数和(不一致认知的重要性)成正比,与(协调性认知数)和协调性认知的重要性成反比。

      5、减少失调的方法包括:改变认知、(增加认知)和(改变重要性)。

      6、抽烟的人虽然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为了摆脱这种认知失调的不舒服状态,往往会追求那些讲述抽烟害处不大或完全没有害处的信息,这是采用(增加认知)的方法来减少失调。

      7、诱导服从实验是由(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做的。

      8、能够产生诱导服从的前提因素包括:(自愿选择)、承诺、(责任感)和预期的消极后果。

      9、诱导服从实验的结论认为,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反)的关系。

      10一般来说,如果我们对公众作出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与我们自己私下思考这些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相比,我们会体会到更多的失调。这是(承诺)因素在起作用。

      11、在认知失调理论的一些研究中,(不足障碍)研究对于儿童教育的应用,尤其对于我们理解儿童内化态度等有着重要意义。

      12、一般来说,一个决策过程往往会在作出决定后产生(失调)。

      13、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应用于(心理治疗 )、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和(决策)等方面。

      14、一个人在数个备择方案中选中一个方案,作出了决定。当实行了这个方案后,虽然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往往会坚持自己作出的决定。这种现象称为(承诺升级)。
    二、选择题

      1、“今天外边下雨”和“我有一把雨伞”的认知关系是属于哪种认知关系?( B )

      A、认知无关 B、认知协调 C、认知对立 D、认知失调

      2、你很喜欢在周末早晨睡懒觉,但是这个周末你的好朋友要到你这儿来玩。于是你早早地起床去火车站接他也不会觉得太为难,这说明是认知的什么因素在起作用?( D )

      A、不一致的认知 B、不一致认知的重要性 C、协调性的认知 D、协调性认知的重要性

      3、诱导服从实验的结论认为,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种( A )的关系。

      A、相反 B、一致 C、正向增长 D、无关

      4、小张被人用刀威胁说了一些违心的话,但小张不会感到很大的失调,那是因为( D )。

      A、他没有作出承诺 B、这是他没有预期到的消极后果

      C、他不必要对此负责 D、他不是自愿选择的,而是被强迫的

      5、小李去上班,他可以选择从街的左边或右边走去单位。小李知道街的左边正好在施工却还是选择了左边。结果一块石头掉下来打在他头上。这时小李可能产生认知失调,其认知失调的原因在于(D)

      A、自愿选择 B、承诺 C、责任感 D、预期的消极后果

      6、在一个消除对蛇的恐惧的治疗训练中,心理学家设计了需要付出很大努力但是与消除对蛇的恐惧没有直接关系的“锻炼治疗“,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这体现了( B )研究的结果。

      A、诱导服从实验 B、努力理由研究 C、不足障碍研究 D、决策后失调研究

      7、决策后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在两个备择物之间作一个选择,决策之后便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决策者试图( C )两个项目之间评价的差距。

      A、缩小 B、忽略 C、扩大 D、平衡

      8、按照诱导服从的实验结果,以提供优惠券或以优惠价为特征的广告和推销活动实际上( B)了顾客对于提供优惠券的那些商品的依赖。

      A、增强 B、减弱 C、吸引 D、没有影响

      9、“承诺升级”现象往往出现在( D )的情景中。

      A、心理治疗 B、儿童教育 C、消费行为 D、决策

      10、按照不足阻碍研究,在儿童教育方面,( B )的教育态度比较好

      A、严厉的 B、温和的 C、威胁的 D、打骂的
    三、判断题

      1、个体认知之间的大部分关系是认知无关。( √ )

      2、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减少。(× )

      3、一个人的认知失调程度与协调性认知数成正比,与不一致的认知数成反比。( ×)

      4、行为可以改变态度。( √ )

      5、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反的关系。( √ )

      6、在从事与自己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时,自愿选择比强迫服从更会产生认知失调。( √ )

      7、人们会对经过努力达到的目标更喜欢、评价更高,这是基于决策后失调的研究,(× )

      8、人在决策后会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决策者会试图扩大两个项目之间评价的差距。(√)

      9、认知之间的不一致会产生一种称为激起的生理驱力。(√ )

      10、认知失调理论指出,与行为有关的过分的充分理由会具有与希望相反的效果。( √ )

      四、名词解释

      1、认知:是人对于外部世界和对自我的种种认识。认知是态度的一部分,是关于态度对象的任何思想、信念和知识等。

      2、认知失调: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即从一个认知能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是认知失调。人们会因为认知失调而体会到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

      3、承诺升级:一个人在数个备择方案中选中一个方案,作出了决定。当实行这个方案之后,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仍会坚持自己作出的决定,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导致失败的行动过程中去。这种现象称为“承诺升级”。
    五、简答题

      1、简述认知之间的关系

      认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认知无关、认知间协调和认知失调。

      (1)认知无关。认知无关描述了一个人认知之间的大部分关系。认知无关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没有关系。

      (2)认知间协调。如果一个认知能推出另一个认知,这两个认知就是协调的。

      (3)认知失调。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即从一个认知能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是认知失调。

      2、简述认知失调程度的影响因素

      (1)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增加。如,你发现自己排队去买一张武打片的票,比你的同学帮你买,让你陪他一起去看失调的程度要大。

      (2)失调程度随着差异认知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如,你买的电影票所在的影院设备很差,而且你买的座位排号也差的时候,失调程度会增加。因此,失调直接与差异性认知数目成正比,认知数目增加,失调程度也增加。

      (3)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反比。如,和你一起去看的是你的好朋友,或者这个武打片是很流行的一个大片,那么你的失调程度会减少。这些协调性认知数目越多,失调程度越小。

      (4)失调程度还必须考虑各个认知的重要性。有一些认知很重要,

      如,明天如果要考试,还有好几章内容安排在晚上复习,那么认知失调会增加。因此,失调程度必须由个体根据它们的重要性来加权。

      3、简述减少认知失调可以采用的方法

      费斯洒格认为,人们会由于失调而体会到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这样便产生了想要减少或消除这种压力的动机。根据影响认知失调程度的因素,通常人们减少失调的办法有以下三种:

      (1)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互相矛盾,我们便简单地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它和其他一个相一致。如,该同学认为,票买了就算了,最多晚上开个夜车复习,这样心理就好受一些。

      (2)增加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一个或多个协调性认知来减少。如,该同学认为反正寝室里好几个同学也买了一起去看,那么认知失调就会少一些。

      (3)改变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对失调的影响必须根据它们的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如,该同学可以认为,明天的考试只是小考试,不计入成绩,并不重要,这样也能减少失调。

      4、简述诱导服从实验得出的结论

      诱导服从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做的。

      实验结果是,为一块钱而进行反态度行动的被试比为20块钱而进行反态度行为的被度产生了更大的态度改变。这个实验的结论如下:

      第一,行为可以改变态度,与一个人的态度相矛盾的行为可以改变态度。

      第二,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反的关系。

      5、简述诱导服从的前提因素

      (1)自愿选择。产生诱导服从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人们对自愿选择从事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的知觉。如果你是自愿选择从事与自己态度相矛盾的行为,则你可能改变自己对这个任务的态度。

      (2)承诺。如果我们对公众作出公开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与我们自己私下思考这些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相比,前者会体会到更多的失调。

      (3)责任感。把改变态度作为减少失调的一种机制,其关键还在于个人是否对先前决定有着责任感,只要这个人感到不能改变对行为结果的责任,失调就会促使态度改变。

      (4)预期的消极后果。并不是每一种与态度相反的行为都会产生失调。一般来说,只有当与本人态度相反的行为产生了预期的不希望的或消极结果时,这种行为才会产生失调。

      六、论述题

      结合实际,论述认知失调理论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范围很广。认知失调理论在心理治疗、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和决策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心理治疗.认知失调理论中对努力理由所作的研究认为,从事一项活动所付出的努力越多,个体会觉得这些活动越有价值。因为对心理治疗的承诺和对治疗效果的相信是心理治疗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转变原有不信任的态度是极为重要的。因此,设计一些治疗程序,使被试相信某种治疗是需要努力的,就会增强治疗的效果。

      (2)儿童教育。 我们在不足障碍研究的部分中讲到,当我们用温和的劝告时,儿童的已有态度同行为产生失调,已有的态度会得到改变,从而使我们所教育儿童应当树立的正确态度得到内化。这启发我们,在儿童教育方面不能采取粗暴、严厉、威胁,甚至打骂的方法 ,否则其结果适得其反,不利于转变儿童的消极态度,而循循善诱,耐心说服更为有效。

      同时,在诱导服从研究中,我们知道当完成于原有态度相反的某一特定行为的诱因较小或较弱时,个体往往会体会到认知失调,表现出一种与行为相一致的态度。因此,在过分的充分理由存在的情景下,它可能会破坏一种重要行为的内在价值。这在儿童教育中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3)消费行为。认知失调理论指出,与行为有关的过分的充分理由会具有与希望相反的效果。因此,以提供优惠券或以优惠价为特征的广告和推销活动实际上减弱了顾客对于提供优惠券的那些商品的依赖。

      从决策后失调来看,由于在两个相近的商品中进行选择,会产生购买后失调,即选中商品的缺点和未选中商品的优点,同选中商品的优点和未选中商品的缺点之间产生失调。减少失调的一种方法就是主动追求信息,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精明的厂商和商品推销员会抓信这个时机,一旦顾客买了这个商品后,随即以各种方法将有关这个商品的资料及时地送到顾客手中,使顾客更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并发展成为所选择商品的一种更强烈的积极态度。

      (4)决策。决策失调在其他很多条件下也存在。一个人在数个被择方案中选中一个方案,作出了决定。当实行了这个方案后,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往往会坚持自己作出的决定,而且还常常把大量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导致失败的行动过程中去,这种现象称为“承诺升级”。“决策升级”现象的原因其实就是决策后的认知失调。对于这种现象的避免,认为可以让管理人员把开发一个项目或设计一个项目交给一个小组,而把执行这个项目交给另一个小组,这样就比较能避免“承诺升级”。






  编辑推荐:
  本周热点: